大英帝國

至暗之後 破曉之前,一切都不是定論

1935年英國首相張伯倫主張綏靖主義,縱容德國擴軍,後又與法國、德國、及義大利簽署慕尼黑協定,不干預德國進軍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 在德國撕毀慕尼黑協議後,希特勒持續其侵略性舉動,張伯倫承諾捍衛波蘭獨立,而在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後英國亦履行承諾同德國開戰。在 聯軍被迫從挪威撤退後,張伯倫認為政府此時應當得到所有黨派支持,但工黨和自由黨亦不願參與由其領銜的政府,由此他於1940年5月10日宣布辭職,溫斯頓·邱吉爾接替其職位。 接下這爛攤子的邱吉爾,雖然遭到保守黨內閣和國王的反對和鄙視,卻還是堅持不和談,他深知希特勒的想法,當時全歐洲能讓希特勒有所戒備的也只有英國,在國王喬治六世的引導下,邱吉爾選擇相信民心, 他親自到民間去聆聽國民對於德國的看法,沒想到英國人民寧死不屈,願與德國戰到最後,最後,邱吉爾運用演講的力量,在國會發表著名的演說,後又主導敦克爾克大撤退(發電機行動),在一個星期內,以徵用民間船隻等方式,將三十萬英法聯軍從敦克爾克的德軍包圍網中成功撤離, 是預期的10倍之多,逆轉英法在戰事初期的不利局面,也延緩的德國的跨海行動;五年後的1945年5月8日,英國在美國的幫助下宣布勝利。

日不落的餘暉

20世紀初,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加上美蘇兩國的打壓,導致大英帝國體系越來越難以維持。同時,宗主國越來越關心本土和周邊國家的事務, 特別是在二戰以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英國最終被迫接受這一新的形勢,將帝國體制轉變為鬆散的大英國協,而英國也喪失世界霸主的地位。二戰結束後英國經濟對美依賴度增加,美國也藉此通過施壓等手段迫使英鎊實行浮動匯率,導致英鎊迅速貶值,美元最終取代英鎊成為世界通用貨幣,同時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利用租借法案迫使英國放棄其持有的美國公司股份以及英國軍隊位於西半球的軍事基地以換取美國的援助,此舉導致英國在西半球的軍事影響力被美國取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英國國力衰退,各自治領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決策權,1942年澳洲總理約翰·柯廷 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紮在英屬緬甸的澳洲士兵調回參加保衛澳洲的戰鬥,同時英國在二戰結束後喪失其在中國除香港外的所有租借地以及在中國的特權。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後,日本軍隊開始進攻並占領英國位於東南亞的殖民地英屬馬來亞、英屬北婆羅洲、英屬緬甸以及海峽殖民地。雖然英國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重新占領殖民地, 但日軍擊敗駐守的英軍讓當地居民認為英國並非像以往一樣不可戰勝,造成當地民族主義情緒上升,間接推動以上地區在1950年代相繼脫離英國獨立。

帝國意志傳承

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雖已成為歷史,但其對世界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儘管英國幾乎所有殖民地都已擺脫英國獨立,但絕大多數國家在獨立後依舊選擇加入大英國協這個以英國為首的組織。而由於大英帝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張,英語直到今天都是國際通用語言。迄今為止英國依舊擁有14塊海外領地,且仍有15個獨立國家以英國君主作為其國家元首,包括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而由於英國脫歐造成的影響,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境內獨立呼聲高漲, 而英國第一大城市倫敦的支柱產業金融業也遭到衝擊,大批外國企業和資金撤離倫敦並轉移至其他歐洲城市如法蘭克福、巴黎、都柏林和阿姆斯特丹。 而在大英國協內部,由於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22年超過英國,成為大英國協第一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