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國

戰艦介紹

逸仙

1931年於江南造船廠完工。1935年,為參加紀念台灣日治40周年的博覽會,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乘坐此艦於基隆港入港。 本艦雖為巡洋艦等級,不過其排水量僅1,650噸,僅與同時期日本的峯風級驅逐艦噸位相似,再加上其航速僅19節,除兩門主炮外也無其他諸如魚雷、水雷這類驅逐艦以上等級常見的武器,再加上水線處也未敷設水線裝甲,因此很難說其是一艘輕巡洋艦,僅可算得上是一艘大型炮艦。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此艦參加南京江陰要塞的防衛戰。在9月24日寧海、平海兩艦相繼被日軍空襲擊沉後,此艦成為旗艦。但是在9月25日上午,此艦受到16架日軍飛機的攻擊而沉沒,期間擊落日軍飛機2架,船員戰死14人。1938年,日軍將此艦打撈,於5月12日回航吳港修理。修復作業中,日軍將船上武器更換為日制裝備的同時,還增設了船尾甲板、聲納和電探。1939年,逸仙艦更名為雜役船阿多田,成為海軍兵學校的訓練艦。戰後,逸仙艦作為賠償艦返還給中華民國,內部復原作業使用了已廢棄的裝甲巡洋艦八雲上的德國木質傢俱。1946年7月30日,復原作業完成。8月25日,此艦抵達上海,並且恢復了舊名加入海防第二艦隊服役。 1948年,逸仙號參加了遼瀋戰役的葫蘆島之戰。1949年4月23日南京發生第二艦隊叛亂事件,逸仙艦佯作投降,其後突圍逃脫。到達台灣後,此艦數次參加了台灣近海的警備任務,舷號為78號,此時的逸仙艦相比於二戰後陸續接收更先進更好的美援艦與賠償艦已經過時。1953年5月24日,逸仙艦參與貓頭洋海戰的炮擊行動,為其最後參與的戰鬥任務。1958年6月1日,服役時間近28年,經歷了抗戰初期遭日軍繳獲後再回歸中華民國海軍服役直到八二三炮戰爆發前兩個月的逸仙艦在艦艇老舊,性能已無法跟上時代的客觀因素下除役,並於1959年5月19日出售拆毀。

中山

中山艦是中國在二戰期間的一艘重要軍艦,它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山艦原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所屬的軍艦,於1936年在德國建造完成。它是一艘兩棲攻擊艦,擁有強大的火力和艦載飛機搭載能力。中山艦在二戰期間執行了多項任務,包括護航、砲擊和運輸等。 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山艦曾參與長江戰役和渡江戰役,為抗日武裝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它在長江上執行了砲擊任務,破壞了日本侵略軍的船隻和陣地,對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山艦的戰鬥表現和歷史地位使其成為中國海軍的象徵之一。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後,中山艦被重新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並被賦予了新的任務。目前,中山艦作為一座博物館船,停靠在南京長江江岸,向公眾展示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和海軍的發展。

平海

平海號輕巡洋艦是中國在二戰期間的一艘重要軍艦,它在中國海軍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平海號輕巡洋艦最初是作為意大利建造的倫巴第亞級輕巡洋艦之一,名為“意大利輕巡洋艦杰諾瓦”(Giovanni delle Bande Nere)。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購買了該艦並將其改名為平海號。 平海號於1936年購入並交付中國,成為當時中國國民革命軍海軍的旗艦之一。它具備了較強的火力和防禦能力,裝備有主砲、副砲和魚雷發射裝置等武器系統。 在抗日戰爭期間,平海號輕巡洋艦參與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鬥。它參與了長江戰役、渡江戰役和其他多次重要戰役,為中國領導的抗日武裝提供了支援。

長江

長江號砲艦是中國在二戰期間的一艘重要軍艦,它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江號砲艦原為美國在一戰期間建造的河流砲艇,名為"克拉塞"(USS Luzon)。然而,在二戰爆發後,長江號被中國購買並改裝成為砲艇,成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海軍的一部分。 長江號砲艦在長江戰役和渡江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主要用於長江河段的戰鬥,執行河道巡邏、護航和砲擊任務。長江號配備了一些火砲和機槍,用於對抗日本侵略軍的船隻和地面目標。 在戰爭期間,長江號經歷了多次激烈的戰鬥,對抗了日軍的砲艦和砲台。它在長江上執行了砲擊任務,對敵人的船隻和陣地進行了打擊,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長江號的戰鬥表現和其在中國抗戰歷史中的地位使其成為中國海軍歷史上備受讚譽的艦艇之一。在戰後,長江號繼續服役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並在解放台灣等任務中發揮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