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列寧-我們至親的爺爺

弗拉迪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俄語發音:[vɫɐˈdʲimʲɪr ɪlʲˈjit͡ɕ ʊlʲˈjænəf];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 通稱列寧(Ле́нин,[ˈlʲenʲɪn] ),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是蘇俄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 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 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 -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1]。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集中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 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維基百科

史達林-世界人民的父親

約瑟夫‧ 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俄語: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羅馬化:Iosif Vissarionovich Stalin,發音:[ɪˈosʲɪf vʲɪsərʲɪˈonəvʲɪt͡ɕ ˈstalʲɪn] ,中國大陸作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香港作約瑟夫‧ 維薩里奧諾維奇·史太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本名約瑟夫·貝薩 里奧尼斯·澤·朱加什維利(喬治亞語: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轉寫:Ioseb Besarionis dze Jughashvili),簡稱史達林、約瑟夫·史達林或約·維·史達 林,喬治亞族,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是蘇聯法定第三任(實際第二任)最高領導人。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一直執掌蘇聯,執 政近三十年(1924-1953年),直到1953年去世。曾任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政府首腦)、蘇聯國 防委員會主席,對二十世紀的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

史達林-維基百科

朱可夫-人民的銅牆鐵壁

喬治·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俄語: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羅馬化: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蘇聯軍事家, 蘇聯元帥,因其在德蘇戰爭上的卓越功勳,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成為僅有的4次榮獲蘇聯英雄的兩人之一,另外一人是列昂尼德·布里茲涅夫。 喬治·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是蘇聯歷史上的重要軍事指揮官和政治家。以下是他的生平簡介: 朱可夫於1896年11月19日出生於俄羅斯帝國的伏爾加格勒(當時名為葉卡捷琳諾斯拉夫),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他在十月革命後加入紅軍,並在俄國內戰期間展示出卓越的軍事能力。 朱可夫在二戰期間發揮了關鍵作用。他擔任蘇聯紅軍的最高指揮官之一,指揮著多場重大戰役。他在1941年的莫斯科保衛戰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成功抵擋了德國入侵軍的攻勢。之後,他指揮了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1943年)的蘇聯反攻行動,使德軍在該地區受到嚴重打擊。 朱可夫在二戰期間的其他重要戰役還包括庫爾斯克戰役(1943年),其中他採取了成功的防守策略,對德國部隊進行了重大打擊。他還指揮了蘇聯紅軍在東歐的解放行動,包括解放華沙、柏林和布達佩斯等城市。 戰爭結束後,朱可夫在蘇聯政府中擔任高級職務。然而,他在1957年被控對斯大林進行誹謗,被剝奪了所有職務。在赫魯曉夫的下台後,朱可夫於1964年獲得平反,並被任命為國防部長和蘇聯聯邦元帥。 朱可夫於1974年6月18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77歲。他被視為二戰中最傑出的蘇聯軍事指揮官之一,對蘇聯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勝利的元帥」。

朱可夫-維基百科

赫魯曉夫-農民的救世主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俄語: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俄語發音:[nʲɪˈkʲitə sʲɪˈrgʲejɪvʲɪtɕ xruˈɕːof] (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聆聽),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蘇聯最高領導人、蘇共最高領導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及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政府首腦) 等重要職務。1894年於俄羅斯帝國庫爾斯克州卡利諾夫卡出生。赫魯雪夫於1956年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中發表「秘密報告」,對蘇聯前領導人約 瑟夫·史達林展開全面否定,披露了史達林時期的統治問題,引起東歐動盪與1956年匈牙利事件。任期內,他實施去史達林化政策,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 蘇聯的各領域均為活化,尤其文藝獲得解凍。同時,赫魯雪夫積極推行農業改革,使蘇聯的民生經濟得到改善。在冷戰中,赫魯雪夫領導蘇聯與美國和西歐等資本 主義國家對峙,曾多次訪問美國。1962年,他策劃的古巴飛彈危機一度使蘇聯和美國站在核戰爭的邊緣,但最終危機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魯雪夫與毛澤東交惡 ,因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惡化,撤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援助計劃。1964年10月,當赫魯雪夫在黑海之濱渡假時,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列昂尼德·布里茲涅夫 等人在莫斯科發動政變,赫魯雪夫「被退休」,從此被迫淡出政壇至1971年在莫斯科逝世。

赫魯曉夫-維基百科